Skip to content

不了解佛教?

以下是一些最常见问题的解答

如果你心中的疑惑未在此处获得解答,请加入我们的社群,咨询资深的修行人。

佛陀,佛教创始人,是生于2500多年前的释迦族乔达摩悉达多太子。自亲睹了众生的苦难后,祂舍弃了世间的财富,去追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。

悉达多王子开始求法修道,作为苦行僧到处流浪生活,直到他在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进行禅定时觉悟成佛。此后,他被称为释迦牟尼佛。佛意即“悟道者”,释迦牟尼意即“释迦族的圣人”。 祂自两千五百年前传下来的深奥教诲仍然贴近这个时代。

佛陀从根本上教授了普世的慈悲观,并结合理解世间实相之真理的智慧。简言之:

  • 佛陀探究生命和存在的本质。他看到我们的所作所为给自己制造了很多哀痛、不快和悲伤,但我们仍重复地做。毫无觉知的我们不断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哀痛、悲伤和不快。
  • 佛陀教授的因果业力法则(宇宙间运作的因果法则)和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或不幸是自身行为的结果。因此,它是我们所能控制的。
  • 佛陀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的方式,去看待和应对周遭的环境和人。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,我们改变了最终结果。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可以减少对他人和自己的伤害。

佛教揭示了一个真相:获得幸福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,以及解脱的真理:只需改变你的思维方式,即能拥有这份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的惊人力量。

当你意识到你的心会影响和塑造你的经历时,你就能够判断自己的想法和反应。如此,你就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,给自己创造幸福和更高质量的生活。

此外,当你了解导致自己不快乐和负面情绪的原由后,你就可以运用佛陀所展示的方法,帮自己从中解脱,进而获得恒久的快乐和终究的解脱。

佛教徒遵循通向真正永恒幸福,生起智慧和慈悲心的修行道路。从本质上讲,成为佛教徒意味着:

  • 受持某些作为佛陀核心教导的基本戒律,以及
  • 修持符合佛教思想的法门。这可以从简单的 20 分钟每日冥想到出家。

上述三者皆是。佛教可被视为一种哲学或宗教,因为它教导我们生活的方式。如果你把佛教视为哲学,它可以帮助你培养良好的品质,获得认可,获得短暂的快乐。

如果你视佛教为宗教,实修佛陀的教义,它可以帮助你净化恶业,转化你的思想,脱离轮回,达到终极幸福的境界。

当你接受佛陀的教诲并开始将之融入你的生活时,你就可以自称为佛教徒。佛教徒学习和思考佛陀的教诲,从而充分了解在我们追求终极幸福的过程中,应该舍弃些什么,又应该培养些什么。

是的,佛教徒确实会进行祈祷,但不是崇拜外在神灵。佛教徒致敬的是佛陀非凡的证悟品质,以协助我们:

  • 本身也能培养这些品质,以及
  • 实现我们现世和终究的愿望

这是通过净化恶业及积累功德,结合修习佛陀的教诲来完成。

佛和菩萨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证悟状态。佛是圆满证悟的,菩萨是处于接近开悟,或者出于对有情众生的慈悲而延迟证悟。后者的著名例子是地藏王菩萨——祂发愿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

佛不是神。佛陀已经证悟,摆脱了轮回和业力的钳制。反之,在佛教宇宙论中,神存在于六界轮回之中,因此仍受制于业力,承受轮回之苦。

佛坛是我们连接证悟者能量的关注的中心。它是净化恶业和累积功德的佛教修行的专注点,例如供养和大礼拜。对修行人而言,它也是一种视觉提醒,特别是针对高阶密续法门中复杂的观想和冥想。

你不一定要持素才算是佛教徒。然而,考虑到灵修的利益,我们非常鼓励佛教徒茹素。茹素有助减少间接杀生的恶业,并有助培养开悟的关键——慈悲心。

佛陀在世时,应众生的不同需要、根性和兴趣,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。佛陀入灭后,一众大师将这些教义阐释为适合后世佛教修行者的教义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因文化差异和对象背景的不同,自然发展出不同的宗派传承。

佛教主要分为两大流派——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。这两大流派都以开悟为目标,小乘佛教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,大乘教派则专注于度一切有情众生从轮回生死中解脱而成佛。

金刚乘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流。金刚乘主要是通过密续修持以迅速获得证悟。这些高深的密续修持,使我们能够接近自身与生俱来的内在佛性。因此,它通常被称为开悟的“快速道”。

由于它在喜马拉雅山脉盛行,金刚乘通常被称为藏传佛教,主要宗派为宁玛派、萨迦派、噶举派和格鲁派。

在佛教中,密续是一种更迅速但更具挑战的开悟方法。它包含高阶的佛教仪式和禅修,将我们的恶习如贪、嗔、痴和我慢作为转化心识的手段,从而迈向解脱之路。

修持密续,精神导师是必不可少的。没有上师的灌顶、加持和指导,在密续修持上想取得真正的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,甚至是极其危险的。

藏传佛教中的诸佛是证悟者慈悲心的明证。每尊佛根据个人的业力和情况,以不同的形式和面相化现,从而以特定的方式协助我们。

例如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化身,观音菩萨是诸佛慈悲的化身。因此文殊菩萨的法门可以帮助我们增长智慧,观世音菩萨则可助我们生起菩提心。

在佛像圣相学中,凶猛相或忿怒相是佛菩萨化现慈悲的一面,就好比一位母亲因为她的孩子做了一些可能伤害自己的事情而生气。

忿怒也代表佛可以向我们伸出援手的速度。这可以从我们本身的行为中观察一二。例如,当我们生气时,我们自然会比一般时候更迅速地行动和反应。

佛教徒受持戒律作为摒弃不良习惯并培养良好品德的自觉行动。戒律也能帮助我们通过不做恶事来积累善业和功德。佛教修行人通常在不同时期受持不同的戒律。

  1. 五戒(居士戒)

五戒是助佛教修行人培养根本的道德行为的基准。

  • 不殺生,不杀害一切有情生命
  • 不偷盜,未经物主允许不取为己有
  • 不邪淫,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
  • 不妄语,不说虚妄之事
  • 不饮酒,不沾染麻醉神智之物品
  1. 八关斋戒

八关斋戒通常在吉祥和殊胜的日子,受持这些戒律二十四小时以累积更多的福德资粮。

  • 不杀生
  • 不偷盗
  • 不非梵行
  • 不妄语
  • 不饮酒
  • 不非时食
  • 不着香花鬘,不香油涂身,亦不歌舞倡伎
  • 不坐卧大床
  1. 皈依戒

十善戒是在正式的皈依仪式上受持的戒律,为训练修行人自律,远离十恶行。

身戒

  • 不杀生
  • 不偷盗
  • 不邪淫

语戒

  • 不两舌
  • 不恶口
  • 不绮语
  • 不妄语

意戒

  • 不悭贪
  • 不嗔恚
  • 不邪见
  1. 菩萨戒

这18条根本戒和46条分支戒,协助引导和训练修行人生起菩提心。

  1. 密续戒

受持这些戒律在密续修持中,能促进修行成就,并在赐予最高阶的瑜伽密续灌顶时授予修行人。

  1. 别解脱戒

别解脱戒是僧团需守持的基本戒律。沙弥戒和沙弥尼戒需守持36条戒律,比丘和比丘尼则根据宗派需守持227至354条戒律。

杜固(祖古)藏语意即“化身”,意指能随意化现及转世的高成就者,也能够控制本身的生死,他们一再重返人间,承继前世的修行任务。一些高深杜固有很长远的转世传承,可以追溯到数百年甚至数千年。杜固的一些例子是至尊达赖喇嘛、至尊赤江仁波切和尊贵的詹杜固仁波切。

上师依止心,本质上是指弟子对上师或上师的指导、教诲和诚信的信任。在藏传佛教中,上师依止心常常被视为修行的基础。这是因为唯有俱格的上师,才能引导你找到自己的“内在的上师”,帮助你培养智慧和慈悲的品德。

就此而言,上师如精神上的父母。一开始在修行道路,你很无助,需要很多的帮助和指导;但最终,你能自立,甚至自给自足。

由于这种师徒关系在藏传佛教里是非常根本的,所以在决定跟随一位上师前,事先了解你想要跟随的精神导师是至关紧要的。你应亲自调查,而不是依靠传闻或被头衔和名声蒙蔽了双眼。 一旦你选择了一位精神导师,要有百分百的信任和信念,绝不后悔。

一般而言,冥想是一种可以帮助你放松和审视自心的心性锻炼法。因此,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提升觉知、专注力和韧性的思维训练方式。

在佛教中,禅修有更高的目的。除了提高觉知能力之外,它还是一种提高对自身,其思维和存在的理解极其有力的途径,进而协助你将精力集中在培养内在的潜力。

换言之,禅修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——通过反复思惟和专注于美德,再正面调整你的思想,使其达到更高的觉知状态。

佛教认为,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及下一个生命开始之间的分界线。我们死后通常会投生在轮回六道之一。 轮回六道分为上三道(天神道、阿修罗道和人道)和下三道(畜生道、饿鬼道和地狱道)。投生成人被认为是最佳的投生。

佛教认为轮回是基于业力法则。然而,我们可以通过佛陀的教诲得到证悟,摆脱这种永无止境的轮回。这正是佛教修行的目标之一。

《菩提道次第》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中的核心佛典,它概述了佛陀所教授的完整证悟之道的每个阶段。它可以被视为与圣经或古兰经最接近的佛教经典。

在藏传佛教的不同宗派中有许多不同版本的《菩提道次第》,所有版本都是根据11世纪印度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所撰写的根文本《菩提道灯论》编撰。

因果业力是事物发生的自然法则。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在本身的意识中留下个别的印记,最终会成熟。如果我们受到嫉妒或愤怒等负面情绪的驱使,我们播下的就是痛苦的种子。反之,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受到慷慨、爱或智慧等积极正面动机所驱使,我们造下的就是富足和幸福的业缘。

业力法则并不只是在一世中显示。我们在现世所经历的许多业果,都是前世所行的果报,而今生许多所造的业,或在来世成熟。 因此,因果业力从逻辑上,解释了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差异。

功德是一种“正面的潜在力量”或“正能量”。这些功德的力量驱动着我们的修行,帮助我们在修行道上精进,迈向获得永恒快乐的目标。

当以利他心的发心行善时,就会产生功德。身语意三方面的善行都能累积功德。累积功德最重要的要素是发心动念。任何带着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证悟成佛的发心的真诚善举,皆能累积功德。

净化是一种可以消除你的恶业及其影响的强大佛教修持方法。你可以通过特定的净化修持方式,例如大礼拜,来减轻或消除恶业。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,净化修持法门应该依四对治力来完成。 进行净化修持法门时越是尽力做到具足四种对治力,净化之力量也越强。

四对治力是净化恶业之关键。它们还可以帮助你减轻,令你停滞不前的愧疚感、懊悔和自卑感。四对治力分别为:

  • 拔除力:对自己所造的罪业能真诚地生起懊悔之心。当你意识到这些做法是错误有害的,将生起忏悔之心。
  • 依止力:从心灵深处对佛陀生出无比强烈的信心,皈依佛陀,向祂祈祷、顶礼和供养,这些都将净化恶业并累积功德。
  • 防护力:决心永不再重犯。如果发现很难立即根除恶习,就逐步改进直到彻底戒掉为止。
  • 对治力:结合对因果法则的理解,并应用合适的修持法门来净化所造下的恶业。

三宝是指佛、法、僧。佛宝是展示通往全然解脱和幸福之道的圆满证悟上师。法宝指的是佛的教诲。僧宝指的是依着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修行人。

皈依是誓愿信从佛,修法,敬僧三宝。当你皈依三宝时,你就会得到三宝的庇护。最相近的比喻是基督教中的洗礼意味着重生。当你皈依佛门时,你的人生正在开启新篇章,意即你获得了重生。

詹杜固仁波切曾说:“从你皈依的那一刻起,就会意识到你一直在做的,你一直在思考和运作的方式是错误的,它同时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了痛苦。因此,你寻求正确的方法,你寻求慰藉和庇护,你摈弃恶习,参与善行。你也即日起积极地减少消极情绪,增强正面品德。那就是皈依。”

在形式上,皈依包括被授予皈依戒和守持皈依誓愿。

三主要道为出离心、慈悲心和空性正见,是诸佛教教义之精华。

  • 出离心——因为不满娑婆世界的痛苦,而生起从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决心。
  • 菩提心——专注于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利他目标。
  • 空性正见——了悟凡是因缘所聚的都不是真实的,因此体性皆空。

宗喀巴大师生于十四世纪,是创办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佛教学者和圣贤。他精通所有流派教法,并将其他流派的教法去芜存菁创立了格鲁派。因此,宗喀巴大师被尊称为第二能仁。

宗喀巴大师被认证为三位佛的化身,他们分别是智慧之佛(文殊菩萨),慈悲之佛(观世音菩萨)和力量之佛(金刚手菩萨)。因此,持修宗喀巴大师的上师瑜伽法,带来非常的大的利益,包括稳定的财富,治愈忧郁症,保护免受负能量侵扰,提高智力,清晰思维,感受喜悦和平静。

多杰雄登是一位圆满证悟护法,帮助我们排除障碍和满足心愿。祂是智慧佛文殊菩萨的化身,特别以佛教护法化现,在我们需要时迅速援助我们。多杰雄登也是护持宗喀巴教法的护法。

多杰雄登可创造有利条件,协助我们获得财富和成就,提供庇护以免邪灵侵扰,加速治愈和康复,使修行更精进。我们可以将多杰雄登视为慈悲的神圣朋友或守护天使,在短时间或长时间保护我们的身心灵的福祉。

不了解我们?

查看我们的一般常见问题。